从事校园文化策划多年,我们常和校长、老师一起探讨,未来的学校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撑呢?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明晰的答案。学校文化一直在演进,在迭代升级,每一阶段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突破。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提出的2035年“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”目标,筑牢文化根基,为学校文化注入更深厚的时代内涵。正如《礼记·学记》所言: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教育之本,在于化民成俗,而文化正是其灵魂所在。当下的学校文化,在席卷全球的AI浪潮中又会有哪些新变革呢?
展开剩余86%展望未来之前,我们要看清楚学校文化是从哪来的。学校文化建设以1986年“校园文化”的兴起为标志,经历了环境营造与理念凝练两大阶段。
最早的校园文化阶段,以育人为核心,通过校风、教风、学风建设,搭配校园活动与环境美化,把德育落到实处,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文化基础。后来进入基于组织的学校文化阶段,是借鉴西方组织文化理念,把焦点转向办学本身。文化成了学校管理的核心引擎,不管是课程改革还是特色办学,都能看到文化的身影,比如大家常说“特色办学”,本质是办有文化特色的学校。这一阶段推动学校从千校一面走向多元共生。
这两个阶段,一步夯实育人初心,一步激活办学效能,为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筑牢了学校文化的早期根基,也为更具前瞻性的学校新文化铺路。
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我们接触过很多学校,发现有些学校对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迷思:总觉得“文化”是过去的总结,要么是承接传统,要么是照搬经验,与学校的发展、学生的需求脱节,这种认知亟待打破。
在AI席卷全球的今天,AI正在重构整个教育生态,学校文化应该主动融入未来教育场景,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先行力量,传承初心,可持续发展,实现以文润心、以文起智、以文强校。构建新型校园文化不能停留在纸上,总结过往服务的学校项目,在策划阶段有三个具体的方向是策划的核心思路。
战略嵌入:让文化跟着学校发展走
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,仍然深陷表面形式的误区,今天举办文化节,明天挂标语,看似活动纷呈,却与学校的发展定位脱节。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把文化作为顶层设计的一部分,嵌入学校发展目标,把文化融入课程、管理、特色发展全过程。例如,主打“科创”特色的学校,它的文化建设就不是单纯做“科创引领未来”的标语墙,应该把“科创”的核心内涵:科学研究、创新、解决问题等等精神融入到课程、活动、环境建设中,让文化驱动学校的特色发展,真正实现文化与办学的共生共长。
小场景改造:降低落地门槛
有历史的学校追求全校文化升级改造,往往受限于时间和场地问题。我们更建议从细处着手,降低落地门槛,从师生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地方开始改造,让师生能快速感受到校园的变化,在小场景中建立认同感。比如,把走廊改成文化空间、把楼梯间变为阅读角、把架空层做成艺术画廊。这类小场景改造投入少、易操作,能迅速形成文化共建的氛围。
联动学科教师,让文化融入日常教学
学生在成长,课程内容在更新,教育政策在调整,校园文化也要跟着动态生长。校园的文化建设不应由学校某个部门或策划人员拍板,而是让学科老师共同参与建设,将教学实践与文化表达紧密结合。譬如让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到环境文化设计中,让历史老师指导学生整理校史文化,既能减轻行政部门的负担,又能让师生真切感受学校文化,形成共创共育的生态。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,却不觉被教育。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确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,高质量校园文化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下AI技术席卷全球,正为校园文化注入前所未有的势能。作为深耕校园文化建设二十多年的团队,粤求新对AI+校园文化的结合有三点思考。
AI助力文化个性化供给
基于学生的成长数据,如学科优势、兴趣偏好、文化活动参与度等,个性定制深度体验路径,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坐标。通过AI算法生成专属文化地图,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探索校史、传承精神、表达自我。比如:学生喜欢传统书法,AI能根据他当下水平整理出学习资源,生成课题,推荐合适的社团,并会记录他的学习状态、检测作品等级等数据,动态调整他的个人档案,使未来能更精准匹配他的兴趣需求。这是高质量教育中高水平因材施教的核心体现,改变过去统一的标准化育人模式,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教育。
AI赋能文化传承与共创
许多学校都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,一本书、一棵树、一个人,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,但它们往往因为缺乏系统管理而丢失或被遗忘。现在,我们利用AI技术把这些珍贵的学校历史资料分门别类整理,转为数字化资料进行系统管理。
运用语音识别技术把老校长、老教师、校友们的口述历史转为文字和数字音频,生成交互时间轴,这样的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整理效率;也可以使用图像识别技术给历史照片、历史资料建立电子档案,生成动态图像或视频,让尘封的记忆鲜活重现。更有意思的是,结合校本课程,让学生参与到数字建档的过程中,师生一起头脑风暴,化身文化使者,形成师生都认可的文化成果。学生在参与中理解文化,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。
让AI始终服务于文化育人
AI技术能协助我们建立校园大数据,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AI技术形式化,避免陷入数字屏幕满校园、数据采集过度细化等误区,要时刻谨记,任何技术手段都应服务于育人目标,而非替代教育本身。
我们判断是否采用AI技术的关键,是看它是否能贴近学校的育人目标。未来的校园文化建设,要让AI隐身在文化背后,而不是显眼的装饰品。
文化未来,要靠实干
未来的学校文化绝非是等出来的,必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未来以AI为翼的高质量校园文化形态,是我们迈向2035教育强国的重要支点。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,学校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,更是夯基垒台的硬支撑。
如果你也是教育人,不妨在评论区聊聊:你心中AI与校园文化结合还有哪些可能性?我们一起为学校文化更有未来感、更有育人力出谋划策,陪学校一起助力2035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。
撰稿 | 吴婷茵
责编 | 舒小勇
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自粤求新公众号
发布于:广东省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